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-pg电子平台

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,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知识的传授,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。基于统编教材的背景,如何才能稳稳的把“历史解读”部分放到核心素养里?

作为五种素质中的核心能力,“历史解释”素养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。所谓“历史解释”,是指依据史料和历史认识,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、能力和方法;能够客观地论述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、历史现象,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。以下是“历史解读”在课堂上有效落地的三点对策和思考:

第一,运用史料,形成“有理有据、合乎逻辑”的解释能力。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“来源于历史”。教师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学习和分析,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文化,提升自身的内涵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可以通过查询相应的历史资料,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充分的知识拓展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只有客观真实的史料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真实准确的历史事实。因此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择“有理有据、有理有据、合乎逻辑”的史料。

在某种程度上,历史证据和历史解释可以归结为使用史料的能力。史料实证能力是指学生获得真实可信的史料,并据此再现历史真相的能力,培养学生的思维,帮助学生形成“有据可依”的人格和“有据可依、有逻辑”的解释能力。

第二,明确历史的概念。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是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基础。自从材投入使用以来,通过实践,我们会发现教材的难度已经大大提高了。以中国近代史八年级第一课《鸦片战争》为例。5页的教学内容,涉及以下8个苦涩难懂的历史概念:自然经济、超越、进入超越、关税协定、领事裁判权、片面最惠国待遇、新老民主革命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作为一名教师,如果不能在基本概念上下功夫,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,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解释,将来都会受到限制。因此,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概念课程,教师要加大教学力度,降低讲解难度,帮助学生真正理清概念,为以后的“历史解释”打下基础。

第三,做“历史背景下的理解”。我们以中的历史人物谭嗣同八年级上册为例,分析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“历史解读”能力。

从纯知识的角度来解释谭嗣同的个人历史,可以简单概括为:拒绝逃避,坦然死亡。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,对历史教学更为重要的是:学生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后,会自发形成怎样的历史认识?

这些年来,每次说起谭嗣同,都会听到学生回答:“谭嗣同当时应该是逃了,毕竟留在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”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没有道理的。毕竟“生命可贵”,这是人的本能的反映。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,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历史来看待人和事?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,应该做出怎样的认识和评价?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可以得到什么启示?以上所有的思想综合在一起,就是“历史解读”。

在传统教学中,教师通常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知识本身上,往往执着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,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。其实,我们可以从谭嗣同的人生经历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他的认知。谭嗣同出身于官员家庭,父亲是湖北巡抚,所以他本人对官僚体系的腐败是知道的,也是深恶痛绝的。他拒绝参加科考,拒绝走仕途,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结交社会进步人士。在谭嗣同的观念里,中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必须改变。所以谭嗣同面对死亡是为了警醒国人,改变中国的命运。所以他的选择就叫舍身取义,就叫义。当需要在国家、民族和个人的命运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,他的选择是英雄的选择,是英雄的精神。我们要让学生明白,历史是由英雄和人民共同书写的。

作为教师,要让学生从可靠的史料中了解具体的史实,更好地领悟和理解历史中的各种事物,现实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事。

(作者来自天津华明中学)

《中国教师报》2020年5月27日第5版。

作者:宋亚南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图片,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andon8.com/392506.html

网站地图